你有没有发现,你和父母的关系,会影响甚至决定你的亲密关系。
父母控制欲过强,即使已经成年,他们还是要干涉你的感情,你想反抗却常常感觉无力;
你从小被迫做父母的“情绪垃圾桶”,长大后,总容易爱上需要你牺牲、拯救的人;
在缺爱中长大的你,要么向伴侣疯狂索取安全感,要么习惯性冷暴力对方——像极了当年父母对待你的方式……
为什么你明明曾经不认同或者反感父母,长大后却变成了TA们?
为什么原生家庭会这样深度影响着你的亲密关系?又该如何破局?
最近,壹心理的《咨询师来了》栏目邀请到心理咨询师谢德志,开展了一场主题为《原生家庭,正在操控着你的爱情》的直播对谈。
以下内容整理自谢德志老师在直播中的独特解读,看完或许你能找到冲破原生家庭桎梏的内心答案。
看不见的阴影,正在操控你的爱情
主持人唯唯:很多时候,来自原生家庭一些明面上的控制,我们还是能意识到的。但我们面临更多的,是看不见的一些控制或影响。比如,父母的一些相处模式其实也会延伸到我们的亲密关系当中,为什么会这样?
谢德志:有时候,你会非常不认同父母原来的那种模式。这种不认同有两种结果:
一种是“我要和他们完全不一样”:
TA们很传统,那我就要极致的自由,哪怕这可能伤害到自己;TA们一直吵架,那我就一定不能有任何争吵,如果有任何争吵的话,这段关系我都处理不好。
这是完全相反的“反向认同”。
而另一种,就是看不见的“认同”。
比如,有时候你虽然并不认同父母的相处模式,但在某些特定的瞬间,你就会发现自己好像和TA们是一样的。
这个就是看不见的影响。因为它可能已经被你吸收到了自己的人格特征里,跟你是一个自我协调的状态。
简单来说就是,这么做你不会觉得冲突。但是,你没有注意到这其实就是你以前不想要的东西,这就是看不见的时候。
那什么时候会看见呢?
往往是可能你跟你的伴侣发生了剧烈的矛盾或冲突后——你会突然发现,原来有那么一个你不认同的东西,已经成为了你。
你和父母的关系,是如何深度影响亲密关系的?
主持人唯唯:因为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是不知不觉、潜移默化的,很多时候可能要到了很痛的某一个点,我们才能够觉察到它的影响。
您是客体关系取向的,是否能从客体关系角度上,分析一下这些影响是如何产生的?
谢德志:从客体关系来讲的话,我们内部心理世界可能的结构,是由一个象征自己的、具体的感受的自体和客体构成的。
客体,可以理解为一个我们爱过的人。
也就是说,我们内心首先充满了“我自己”的部分;另一层面,它充满了那些“我们爱过的人”的痕迹,尤其是我们的母亲。
从英国精神分析师克莱因的理论角度来讲,一生下来,我们肯定是爱自己的母亲的,如果没有这样爱的驱使去寻找母亲的话,我们也存活不下来。
当母亲爱的互动足够了,我们才可能会开始去爱父亲或者爱其他人。
所以,一个怎样的母亲,她就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。
也就是说,如果在你的童年,尤其是婴幼儿时期真的得到了很多的耐心和爱,那可能等到你成年,乃至中老年之后,可能母亲去世了,你还是会觉得母亲就像在自己身边一样。
这是因为,你的内心吸收了一个“好客体”。
但现实是,没有人能一直“好”。
一个再好的母亲也会有撑不住、不耐烦的时候,甚至有时候这些部分可能会多一些,比如有控制欲、情绪暴躁、喜欢贬低等,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经历。
当然,好到极致和坏到极致的客体都很少。
很多时候,我们的父母是好坏参半的,这才是让人纠结的时候——你到底是爱TA好还是恨TA好?
TA身上有你爱的部分,还不少;但TA身上也有少数你恨的部分,那部分极为讨厌。
这段关系该怎么处理呢?
而且,这些你不喜欢的部分,也会不可避免地,在我们童年时和重要养育者的相处中,被烙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面。
这个时候,它就形成了一个萦绕在你内心世界里,但又感觉不属于你的客体。用专业术语来说,就叫“异化的客体”。
也就是,我们的内心里有一个自己并不喜欢、并不认同的客体,TA在影响着我们。
这种时候,我们就很容易投射。
举个常见的例子:
比如我们的父母很爱冷战,我们可能就很讨厌这种相处,一直回避这种场景。
而我们的另一半如果沉默了,就会像一个钩子一样,立刻就把我们内在压抑的这部分“勾”出来,我们就会觉得对方在冷暴力。
这就是投射。
我们把自己曾经吸收进来的这种冷战的客体投射出去,指责对方:“你为什么冷战?你是不是就是想让我难受?”
那这时候,我们就进入了一种“战斗状态”:对方一回家,我们就冷着脸,不给好脸色看。
发现了吗?这时候,我们成了冷战的人。
我们不喜欢这部分,但它还是被我们吸收了。
在投射的基础上,克莱因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:投射性认同。
当我们开始因为投射而冷战后,可能我们的另一半就也沉默了。
TA也许并不是想冷战,只是想一个人待会儿。
但对我们而言,当对方沉默时,我们就会感受到自己再一次被冷暴力了,就会重新进入到创伤状态。
这就是投射性认同——我们投射了一个冷暴力对待自己的人,最后又认同了一个现在确实在冷暴力对待自己的人。
也许TA的冷暴力不是真实的,但你的创伤体验是真实的。
此时,如果没有外力的干预,或者给到对方解释、沟通的机会,那我们就会沉浸在这种被迫害的体验里。
如何走出看不见的“操控”?
主持人唯唯:确实很痛。我们明明不想要父母过往的模式,结果它却影响我们的判断,影响我们如何看待对方,甚至慢慢地,让我们把另一半真的投射成我们“想要”TA成为的样子。
越害怕,越抗拒,却越持续。
那我们该如何破局?让伤痛和影响不再持续下去?
谢德志:很多时候,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可能一开始是不知不觉的,我们并没有意识到。
直到有一次我们和另一半剧烈争吵时,可能会感觉到自己好像有被影响。
等下一次再吵架时,就可能会开始有些反思:“怎么这时候我还会跟TA吵呢?都重复过多少次了,明明没有太大意义,我却还是这么做,为什么?”
这个时候,我们其实是在“后知后觉”地思考这些影响。
而经过咨询,或是自我提升的一些方式,我们可以不断强化自己的意识,变得“先知先觉”。
这个先知先觉不是说去回避这些争吵,而是留出一个缓存空间,让自己不再被“冲动”主导,做一些对关系没有好处的事情。
很多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,常常会被我们压抑。
我们以为看不见就是没有了,可实际上它又一直在影响我们。
所以我们要做的“先知先觉”,就是让自己压在潜意识里的东西浮出水面。
这就叫“潜意识意识化”,这也是第一步。
比如,我感受很愤怒,很想爆发出来,但其实爆发出来对我是没有好处的,这并不能帮我得到我想要的东西。
那我们当然需要“停一停”。
然后该怎么办呢?
这其中肯定会有一些无力感、迷茫感。
我们一方面不想重复受到影响的那种模式,一方面又确实感受到想要把委屈表达出来的汹涌的能量。
那我们有时候就会生出这样的愿望:
希望另一半能够承接自己过去所有的一切,哪怕这些创伤、痛苦的原因其实不在于TA。
首先,我们要知道,我们有这样的愿望,是合理的,也是正当的。
但同时,我们也需要知道,我们的愿望是需要被哀悼的——能够被满足是真的很幸运,而不被满足才可能是常态。
当我们的愿望不被满足时该怎么处理呢?
这件事没有人教过我们。
为什么原生家庭好像对我们的影响那么大,这可能就是原因之一。
那些我们没有办法放下的愿望,背后都埋藏着创伤。
当然,我并不是要劝你放下这些创伤,而是希望你自己,能看到那一个没有被满足愿望的自己。
看见那个没有被满足的TA,拥抱TA,对TA说我爱你,温柔而坚定地告诉TA:
“也许你的愿望没被实现,但是没关系,我在这里,我会陪着你,我知道你受苦了。”
总结下来就是,当我们在关系里,因为原生家庭的一些影响,想追、想逃或是感受到了冷暴力等等的时候。
也许,我们能做的是:
首先,尽可能地强化自己的“先知先觉”,停下来“踩刹车”,然后看到自己、拥抱自己,并共情自己。
我想,如果能做到这几点的话,一定能有所帮助。
作者:心理咨询师谢德志
编辑:小西、笛子
图源:图虫创意、Unsplash
本文内容来自谢德志老师的直播精选部分。
谢德志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,有超7年的从业经验,服务时长超900小时。
他擅长通过客体关系取向、短期焦点和意向对话疗法等,帮助来访者解决个人成长、自我认同、抑郁焦虑等议题。
为鼓励求助意愿,谢德志老师特地开设3个买一送一的新来访优惠名额,原价800元/2次的咨询,现仅需200元/次!
点击下图预约谢老师
↓陪你走出原生家庭的困局↓
如果你也感觉自己在关系中的争吵、冷战、没有安全感等问题,跟过去的创伤之间有着或明或暗的联系,想要摆脱它的影响,又想选择更多不同风格的咨询师,不妨试试壹心理「买一送一」的更多优惠,找到更合适你的那一位咨询师↓
泰禾优配-泰禾优配官网-十大股票配资网址-网络在线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